带着“刑具”的新工人
评/张 慧瑜
诗人寂之水的《审判》是一首长诗,共二十二节、273行、三千多字,这在工人诗歌中是少见的。写作长诗需要更强的结构掌控、叙事能力和时间保证,这对于大多业余创作的工人来说非常困难。这首诗把当下工人的命运描述为一场《审判》,这不是苏格拉底的哲理审判,也不是卡夫卡的现代主义审判,甚至也没有展示法庭控辩双方的“审判”过程,而是一场已经了结的“审判”,或者说更像是一场“审判”之后的“宣判”,工人成了带着“刑具”的受刑人。
1、 “掀开记忆”
2014年富士康工人许立志跳楼自杀,引发人们关注,这位年轻的诗人在短短三四年的时间里创造了大量的诗歌,从他的作品中不仅可以读到全球制造业加工厂的工人所承受的煎熬和苦难,而且也能感受到这种重复、高强度的工作背后个人的孤单感和绝望感。这些萃取于生命经验的诗句具有双重功能:一是让人们看到资本主义现代化大工厂并没有多少进步,工人依然如螺丝钉般锚定在永不停歇的流水线上;二是诗歌成为这些绝望、无助的人们所能使用的最为便捷的表达方式,创作诗歌是暂时逃离异化劳动的替代品。这些工人诗歌像匕首一样戳破中国经济崛起的另一面,寂之水的《审判》也是如此犀利。
在进入《审判》之前,想起一首工人诗人唐以洪写的诗歌《把那件工衣藏起来》。这首诗聚焦于那件跟随了“我”二十年的灰色工衣,“灰色里的泪痕,和汗水/那些胶水味,机油味,酸楚味/线缝里的乡愁”,这件工衣承载着“我”打工的历史和记忆。在工衣里面包裹着“一只发不出声的蝉子”和一个“闷头干活”的“哑巴”,这份“噤若寒蝉”的屈辱使得“我”要把灰色的工衣“藏到最深处/藏到谁也找不到的地方”,因为“我担心从记忆的深处/又把它们揪出来/再一次受到磨难/和伤害”。这首诗一方面表现了工衣所代表的工业劳动对打工者造成的耻辱感,另一方面又呈现了工人发不出声音的社会困境。与这种把“工衣”深藏起来不同,诗人寂之水在《审判》一诗中试图“熟练地掀开记忆”,让这些带着“刑具”的“千千万万的人”接受一场暴风雨的“审判”。这究竟是一场什么样的“审判”呢?
2、 “审判”与“受刑人”
《审判》的第一节是“异乡的深夜”、“城市咆哮如雷的鼻息”,一个“携着叮当作响的刑具”的受刑人出现了,“我”追随着这个人,“也加入了奔跑的行列”,“我”想从这个“晚归的人”的背影中“掀开记忆”。接下来,这首诗讲述了两个空间的故事,一个是乡村,一个是城市。
从第二节到第七节,诗人描述了一场发生在乡村的“审判”。“风粗壮的喘息引来了那群承包的商人/灯亮了,把充血的肥大的心脏载了过来/它用鲜红的鼓点敲响了审判的铜锣”。这场“审判”改变了网湖村五百亩湖岸的自然秩序,“风在高声念着判词/巨大的回响落在低处的村庄”。“判词”带来三重后果:一是,“这片湖泊”“不再是从前大自然恩赐的美玉”,打破了自然风景的“寂静、安宁”;二是,让从事渔业生产的父亲们“套上了沉重的链条”,“是渔网上的漏洞,窑洞下的黑暗/逼迫着脊梁弯下去/仿佛命里的血脉注定了这些潮湿/只能俯首认罪”,父亲从自给自足的劳动者变成了从事苦役的渔业工人;三是,“走吧,这片湖水已养活不了那么多人”,这种资本化的渔业劳动不足以养活农民,像年轻的“我”一样的农民只能外出打工。可以说,这场改变乡村自然秩序的“审判”不是一场法律意义上的判决,而更像一场改变社会性质的革命。这场革命把“风”、“鱼群”、“春天”、“阳光”等自然风景都变成了“狂风”、“一把刀”、“枯叶”等负面的意象。“风领着这群人走向奔跑的铁轨”,这些走向城市的人并没有“和青草梦融为一体”、“和繁重的华灯在一起”、“和孤独的月亮在一起”,他们走进了“铁铸的流水线”、“幽暗的窑洞、煤矿”,这是“更黑暗的居所”。
从第八节到第二十节,诗人写下了这些被“一串长长的数字或编号抹去了他们的姓名”的打工者的苦难生活。相比一年又一年的自然秩序,工业生产是黑暗的、嘈杂的,“新的一年,一群蠕动的蛹结束了冬眠/村子里的蝴蝶/又开始飞往不同的目的地/年年相似、往复/阳光多么明媚啊/抚着红艳的木棉花,葱绿的荔枝林/却照不见车间里的枯萎,黑暗的居所/漫天的铅粉,木屑,棉絮/正卷起雪花扑向呼吸的肺叶/迫使舌头噤声,只有那些葱郁的汗水/还在体内奔跑,嚎叫”。这些工厂中的工业生产没有任何欢愉可言,完全是压抑的、异化的,尤其突出体现在机器对工人身体的伤害上。“这里,每个人都一样的衰老/连动作都是一样的呆滞,单调/只有对面的机器总是张着血盆大口/时刻准备着吞咽的动作/那根失踪的手指,它疲惫地躺在隐蔽的角落/听不见外面的声响”。诗中充满了脆弱的身体所遭受的戕害,如“晕倒”、“烫伤”、“尘埃”、“绞断手掌”以及铁钉“选中了父亲的脚掌”等。其中,第十五节和第十六节描写了塑料厂的聋哑残疾女工们像“一只警惕的,未发育完全的小兔子/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荡起她的敌意”,而一旦受伤之后又被无情地抛弃,“一天,她没有预兆地晕倒在机台上/被查出肝脏和肺部血管肿瘤/第三天,她被踢出厂外/只有风狂啸着,我们无言无声”。这种工业劳动像宿命一样,牢牢锁住当代工人的命运,“一次又一次,从一个厂到另一个/总是逃脱不了命运固定的铁圈”。唯一的反抗出现在睡梦中,“一个怯懦的人,在风声中堕入无边的梦境/用故乡的潮汐来填平机器的尖角、牙齿、铁锤、刺刀/填满钢筋混泥土噬空的躯壳/期待一场被雷雨、闪电/冲涮和照亮的深眠”。
这首诗的最后两节出现了温暖的场景,“父亲来火车站接我”,父子两人一起踏上了返乡之途,“我”知道“时间的手并没有抚平那些阴影”,而美好的故乡只存在于“儿时的摇篮”。面对父亲“难掩脸上的风霜和衰老”,“我”陷入了回忆,“我的眼前又飘满了那年冬天的雪花/白雪覆盖下,一切都安静了/而记忆里的种子还没有沉眠/它为萌生选择了雨雪/再次回到大地痛苦的轮回里”。这种受苦的、苦难的生活将永远轮回下去。
3、 新的“审判”
从作者的创作自述《雨中的日子——我的长诗<审判>》中得知,这首诗取材于诗人在几个工厂辗转数载打工的经历,诗中所写工友的工作状态也是诗人的真实观察。如果说“那群承包的商人”完成了对农业生产的“审判”,那么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则经历着另一种工业劳动的“审判”。
这首诗清晰地呈现了工业化生产是一种去个体化的、伤害个体身体的压迫性劳动。正如高度理性化是现代生产的基本特征,但这种理性化恰好不“计算”工人的生命,第十九节有这样的诗句:“一分钟锯多少块木头/纺织了多少米的布/组装了多少个电池/是可以统计的/而一分钟流了多少滴汗/有多少粒尘埃和黑暗被吸进肺叶、脏腑/有多少人正从村庄里走失/有多少手指正在被机器吞噬/有多少亲人正在血液里分离/是无法统计、计算的”。之所以“无法统计”,是因为中国有大量廉价而优质的劳动力,这使得以利润为导向的资本主义生产可以最大限度地榨取工人的劳动。这种异化的工业劳动几乎是近些年打工诗歌中最为核心的主题,也是几亿中国新工人在全球制造业加工厂中最为真切的生命体验。这些用鲜血写就的诗篇击碎了被消费主义幕布所包裹的城市景观社会的幻想,那些越来越智能便捷的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以及光鲜亮丽的高楼大厦背后都沾满了工人们的血污。因此,工人诗歌对于工业生产内部的“曝光”是对去生产化、去工业化的都市大众消费文化的批判。
不过,对于一名中国诗人来说,只把从事工业生产的工人描写为受苦人、受刑人是不够的,还需要继续追问这场工人被判刑的“审判”是如何发生的。这种新工人变成雇佣劳动力的宿命与另外两场“审判”有着直接的关系,一场是90年代国企工人的下岗使得国有企业这种通过工人占据生产资料来成为企业主人的工业生产制度受到“审判”,第二场则是七八十年代之交的“审判”直接宣布一种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政治实践的失败。正是这样两场影响深远的“审判”,使得工人在国家(政治)和企业(社会)两个层面上丧失“当家作主”的可能,这也使得八九十年代以来进城的农民工在走进工厂之前就已经被预先戴上了“刑具”、“链条”、“牢笼”和“铁圈”。不占有生产资料的新工人只能成为法律意义上的雇佣劳动者,他们与工厂没有任何认同感,而他们的劳动所得也几乎无力购买其所生产的产品。在这个意义上,与其幻想“所有的困苦在梦中得到了偿还”,不如重启一场新的“审判”。
张慧瑜:北大中文系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著有《视觉现代性:20世纪中国的主体呈现》和《影像书写:大众文化的社会观察(2008-2012)》等
附:
《审判》
寂之水
拉开异乡的深夜
窗外是城市咆哮如雷的鼻息
被风撕破的雨,停不下来的雨,腥味的雨
携着叮当作响的刑具
追赶着那个晚归的人
我的视线追随着他,仿佛
也加入了奔跑的行列
仿佛那些雨,正切割着我
切割着灵魂,切割成千千万万的人
在大地上奔逃,流失
他的背影透出一丝无奈和凉意
熟练地掀开记忆
在网湖村五百亩湖岸
风在高声念着判词
巨大的回响落在低处的村庄
几个面容枯黄的人被推到队伍前面
没有人争议和辩论,人们默认了队伍中的名字
我仿佛看到神情黯然的父亲
将压在寒风中的头颅,一低再低
雨雪将他们套上沉重的链条
是渔网上的漏洞,窑洞下的黑暗
逼迫着脊梁弯下去
仿佛命里的血脉注定了这些潮湿
只能俯首认罪
更多的人加入这个队伍
他们在黑暗中凿着冰面
踏出的行迹正被风雪的法律扑灭
父亲越来越沉默,仿佛风干的枯叶
狂风仍在怒号
它还在继续审判
审判他不停抓挠,不断想要的双手
它们冒着血珠子
不断刨着冰面下的鱼群和春天
那里有温饱的一日三餐
有宽敞而温暖的房子
有白云般干燥洁净的梦
有不孤单的晚年,止疼的药片
风的尖利抵住了开口言语的羞耻
它在抽着耳光
抽那个软弱的人
泪水的头颅正在低落、碎裂
把牙齿和嘴唇掉落的音符埋进雪堆里
埋进冰冷的骨头里
可是,风粗壮的喘息引来了那群承包的商人
灯亮了,把充血的肥大的心脏载了过来
它用鲜红的鼓点敲响了审判的铜锣
当他们意识到这片湖泊
已不再是从前大自然恩赐的美玉时
那里已成了审判场
虽然它看上去还是那样寂静、安宁
一群人围着他们
围着缩紧的瞳孔、苦汁,土屋与渔网
他们在唾骂,踢打,用力戳低下去的骨头
他们是执行审判的人
是判决的人
说贪念是一把刀
夜色中,最后一缕微光
焚烧成灰烬
白雪覆盖下一切都安静了
那群刨着冰面的人也终于平静了
仿佛统一的灰暗的服装抚平了焦躁
使他们看上去更像正常人
我期望着最高的浪头已经远远退去
剩下的小浪花温柔地唱着摇篮曲
将他们送回岸边,送入温暖的梦乡
愿痛苦的旅程已经结束
所有的困苦在梦中得到了偿还
地里的老玉米,已经空了
它们已倾尽所有
在风中摇摇晃晃,几欲摔倒
像掩面悲泣的母亲
可是,请松开
眉间的苦痛,母亲
温煦的阳光照在身上有没有暖和一点
还是在寻找和追问可以怪罪的人
走吧,这片湖水已养活不了那么多人
走吧,我的青年,少年
风仍然呼啸着,在田野的灰烬中闪烁
点燃一双双灰暗的眼睛
人们再次默认了队伍中的姓名
回到夜色中的人
愿明天的灶火香甜
风领着这群人走向奔跑的铁轨
羽翼垂下的地方
太阳已将水草拔高了地面
在那儿,和青草梦融为一体
和繁重的华灯在一起
和孤独的月亮在一起
一些人进了铁皮车间,铁铸的流水线
而另一些进了幽暗的窖洞、煤矿,更黑暗的居所
一串长长的数字或编号抹去了他们的姓名
白炽灯下,没有言谈
只有机器巨大而嘈杂的轰鸣
每个人都紧张地对峙着眼前的机器
整个车间寂静得如同逼仄的山谷
只有白色的微光,照亮一双双扑火的翅膀
而那些看不见的黑暗
被吸入肺腑、内脏,正在偷偷改变着血液
改变着视线,改变着脚步
改变着沼泽地的梦
改变着疼痛的肉体,包裹着的灵魂
改变一双手,去抓紧天边的一根稻草
电池厂里,包板工J晕倒在机台上
焊接手L的手被烫伤
汗水混着暗红色的铅粉、尘埃
像一条条细小的蚯蚓爬在他们脸上
爬进呼吸的更深处
无论发生什么,第二天他们总会回到机台上
回到白炽灯下的屈从里
而另一些,在饭后议论着被绞断手掌的“倒霉鬼”
卸掉衣装上的灰色,跃入五光十色霓虹的暗流中
去看父亲,短短的几分钟里
说了什么我不知道
我只看到他满头花白的短发
和他深红的眼睛,盈眶的泪水
什么时候,父亲变成了
一个让我心生疼痛的词语
触及,便满目荆棘
风暴剥去了最后一片尊严的外衣
他那鲜红的盼望还是凋落了
那份无能为力
多么让人绝望
新的一年,一群蠕动的蛹结束了冬眠
村子里的蝴蝶
又开始飞往不同的目的地
年年相似、往复
阳光多么明媚啊
抚着红艳的木棉花,葱绿的荔枝林
却照不见车间里的枯萎,黑暗的居所
漫天的铅粉,木屑,棉絮
正卷起雪花扑向呼吸的肺叶
迫使舌头噤声,只有那些葱郁的汗水
还在体内奔跑,嚎叫
这里,每个人都一样的衰老
连动作都是一样的呆滞,单调
只有对面的机器总是张着血盆大口
时刻准备着吞咽的动作
那根失踪的手指,它疲惫地躺在隐蔽的角落
听不见外面的声响
中年女工已惊慌得无法言语
而言语又是那样的苍白,无力
它躺在一堆木材背后
那是只苍老的手指,灰暗,惨白,卷缩着自己
燃起的火光,让眼睛一片灼痛
父亲回来了,漫长的冬天终于过去
可迟疑、迷惑仍闪现在他的眼底
惊魂未定
似乎那场雪花仍在继续
贫穷这把锋利的刀子
让衰老的父亲,无法将身上的骨头站直
它像影子忧伤的随着春天破土而出
浓密而繁盛的生长
无处安放
想父亲的时候,我就会去建筑工地
城市里随处可见的工地
那里有很多像他一样的工人
穿着粗布衣服,皮肤黝黑
头发里夹着生活的雪霜
像一片片树叶轻轻地挂在
那些纹路错综复杂的枝桠上
挂在这个春天还不坚硬的高处
风中的他们,不去徒劳的抗争
更像灰色的狗尾巴草
以漫延的姿势爬满悬崖
暴风雨就要来了
那些垂挂的树叶摇摇欲坠
颤栗不止
XX塑料厂,遇到一群真正安静的人
聋哑残疾女工,有着小草生长的灰暗习性
咀嚼着坚硬的夜色
总认为,他们只是把那个真正的自己隐藏
剩下的那个我
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另外一个人
喜欢他们快乐地竖起大拇指
每当我意会或猜中他们的言语(手语)时
仿佛内心的我同他们一样,找到了声音而欢喜
注塑工F,聋哑女工
一只警惕的,未发育完全的小兔子
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荡起她的敌意
她竖起尖耳,用充血的眼睛审察周围
时不时露出两颗尖牙,保持着对抗的姿势
仿佛有什么正在涌向她,她要禁止它发生
可是她无法禁止无休止的加班,无休止的鞭子
无法禁止萝卜上的虫洞,虫子巨大的尖牙
无法禁止那更冷的寒霜,不同的雨雪
正下在小心跳动的心尖
工地上,一枚铁钉染红了地面
生活这枚坚硬的核,它选中了父亲的脚掌
也许,他只顾着往前奔跑
慌不择路
他只是咬紧了牙关
用满是灰的手拔出了那枚铁钉
电话里他说得那样轻松
而在我眼前浮现的却是他喝酒的样子
满脸的醉红,像一层阴影
而他的双眼却像在沉醉
仿佛黑暗的夜晚是美丽的
你佛明天的生活还值得憧憬
他却站不稳自己
厂里有很多外乡人,贵州的,河南的,四川的
我却没有在这里遇到我的老乡
我把外乡人当成了我的故人
在汹涌的河流中,他们比城里人更卖力地游着
可是每一次潮涨,总有些人落水
总有些人改变了方向,总有些人忽然不见了踪迹
被风吹到更远的地方,更狭窄的牢笼
新来的操作工Z,云南人
谨慎而温顺的袋鼠
满是方言的普通话透露了她的背景
就像前面那双短小的脚不能让她完成奔跑
她的笑容总是比言语更先到达
每往前跳一步,总是过多的道谢
然而她看上去像一个摔倒的人
(工作用具总莫名遗失)
仓管员厌烦了她低诉般的恳求
一天, 她没有预兆地晕倒在机台上
被查出肝脏和肺部血管肿瘤
第三天,她被踢出厂外
只有风狂啸着,我们无言无声
一分钟锯多少块木头
纺织了多少米的布
组装了多少个电池
是可以统计的
而一分钟流了多少滴汗
有多少粒尘埃和黑暗被吸进肺叶、脏腑
有多少人正从村庄里走失
有多少手指正在被机器吞噬
有多少亲人正在血液里分离
是无法统计、计算的
我盯在计算器和秒表上的眼睛
像一个帮凶
一次又一次,从一个厂到另一个
总是逃脱不了命运固定的铁圈
像一条患上炎症的鱼
体内布满了钢铁的齿轮和鳞片
被冷漠包围的身心疲惫不堪
对河流的向往,一个理想中的幻象
布满水泥、沙石,坚硬的钢筋
被填充的身体,钉死在热切的游弋里
麻木,疲倦
每当风带着云朵在头顶奔跑
都会煽动新的渴望
但风只留下鞭笞,带走了雨水和方向
一个怯懦的人,在风声中堕入无边的梦境
用故乡的潮汐来填平机器的尖角、牙齿、铁锤、刺刀
填满钢筋混泥土噬空的躯壳
期待一场被雷雨、闪电
冲涮和照亮的深眠
父亲来火车站接我
我们声音里都有些许讶异、迟疑
我无暇审视父亲眼中的自己
眼前的他,让我一阵心酸
他用染剂染黑了满头的白发
却难掩脸上的风霜和衰老
一些东西在眼里更混浊了,使整个人暗下来
时间的手并没有抚平那些阴影
在我走了一圈又一圈之后
寒冷仍在他身上继续着
在那片土地上继续着
车子一路颠波,父亲靠着车窗睡着了
睡梦中的他,蜷缩着身子
像个孩子
父亲真的老了,岁月带走了
他高大的身影,和记忆中的晴朗
他需要好好休息一下
摇晃的中巴车像波浪中颠簸的渔船
又像儿时的摇篮
在这片刻的安宁里,仿佛一切都已遥远
可瞥见父亲新长的一茬白发时
我的眼前又飘满了那年冬天的雪花
白雪覆盖下,一切都安静了
而记忆里的种子还没有沉眠
它为萌生选择了雨雪
再次回到大地痛苦的轮回里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